中新社晉中4月6日電 題:山西大寨:中國農村50年變遷的一面鏡子
  作者李新鎖
  1964年,毛澤東提出“農業學大寨”。從那時算起,山西大寨——這個中國鄉村已進入“知天命”之年。如今,這個曾吸引世界眼光的農村在經歷起伏跌宕後回覆平靜。
  4月6日,作為一個4A級旅游景區,大寨村還游人寥寥。進入昔陽縣城,路旁樹有約3米見方的大字,上書“為昔陽驕傲,為大寨自豪,為人民祝福”。縣城主幹道上,依次排列毛澤東、周恩來、鄧小平等人對大寨的評語。前行不遠,即拐入一條通向大寨的鄉村公路。在大寨村口,一面巨幅紅旗上,毛澤東手書“農業學大寨”直逼人眼。
  在大寨,游客隨處可見諸如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奮鬥”之類的時代標語,也有“新年新氣象描繪新藍圖,好人好風尚傳遞正能量”等與時俱進的新對聯。
  1964年,毛澤東提出“農業學大寨”。從此,這個偏居山西一隅的中國鄉村走上歷史舞臺,併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億萬農民的命運。據官方資料統計,上世紀60中葉至70年代後期,大寨共接待中國各地參觀者約1000萬,五大洲134個國家2萬餘名外賓也慕名而來。
  在大寨村中央一處院落,第一任村支書賈進才的遺孀宋立英和四兒媳經營一家旅游商品店,以簽名售書為業。談及大寨往事,今年已85歲的宋立英說,大寨過去是個窮山村,從1953年到1961年左右,牲畜、土地歸集體所有後,陳永貴才帶領村民把“七溝八梁一面坡”改造成梯田。1964年以後,大寨成為中國農村典範,迎來五湖四海的客人。上世紀70年代,陳永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後,“鐵姑娘隊長”郭鳳蓮接替陳永貴,成為大寨掌門人。
  宋立英說,鼎盛時期,一天有數萬人涌進大寨。期間,宋立英接待過荷蘭公主,多次見到中國總理周恩來。直至今日,許多村民家中仍保存著老照片、毛澤東塑像等物品。
  1978年冬,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。不久,中國農村土地從“人民公社”過渡到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”。後來,這一舉措被解讀為釋放了億萬農民生產活力,體現“按勞分配”原則,但於大寨而言,則是“失去的十年”。
  宋立英回憶,1982年冬天,昔陽縣派遣工作組進入大寨村,實施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”。起初,習慣於集體組織、安排農業生產的大寨人並不適應,各種資源漸漸遠離。此後,在資源、區位等方面均無優勢的大寨逐漸消沉,郭鳳蓮也離開大寨。
  在大寨消沉的同時,郭鳳蓮也漸漸遠離聚光燈。而在此之前,郭鳳蓮身兼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、昔陽縣委副書記、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、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。“人不能和歷史賭氣”,對於自己的時代經歷,郭鳳蓮如此總結。
  1991年冬,在山西高層的關註下,郭鳳蓮重返大寨。她帶著村民代表到河北、江蘇、上海“取經”,大寨開始放下身段、融入市場經濟。此後,大寨漸次開辦羊毛衫廠、水泥廠等,建設虎頭山森林公園,開發旅游。郭鳳蓮在擔任大寨村總支部書記的同時,有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的新職務。
  2014年4月,在大寨村虎頭山腳下,大寨新村住宅樓二期工程正在加緊施工。曾是“鐵姑娘隊”隊員的賈小妮說,等二期工程完工後,大寨村民都將搬入樓房。現在,大寨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取200元人民幣的養老金,村民就近在大寨企業就業,學生在村內就能完成小學、初中學業。
  如今,游客登上大寨虎頭山會發現,曾給大寨帶來榮耀的梯田多數已“退耕還林”,種植松柏、桃杏等景觀樹種。郭鳳蓮說,大寨只剩下少部分集中連片、便於機械化耕作的土地。通過土地流轉承包,大寨依托集體產業統一耕種土地,種植收入歸村民所有。此外,村民通過集資入股、發展旅游,每年都能取得分紅。
  對於大寨的現狀,多數村民表示認可。一位經營旅游紀念品的郭姓店主說,作為一個農民,子女能就近就業,家庭能借助旅游開發經營旅店,心裡很知足。(完)
(原標題:山西大寨:中國農村50年變遷的一面鏡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teqh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